【憶張先生二三事】深切緬懷著名動物營養學家張子儀院士
著名動物營養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子儀,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張子儀,1925年3月4日出生,祖籍山西。1948年畢業于日本京都大學。1948至1952年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動物營養學。1952年回國。1952年—1957年,回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擔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飼料組長;1980年—2010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學委會主任;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工作。張先生長期致力于飼料資源開發、國家飼料營養價值評定及動物營養學研究,是我國當今飼料營養科學的領軍者和我國飼料工業及現代化養殖業的主要鋪路人之一。張子儀曾應邀為有關農業、技監、內貿、科技、環保等部委的科技咨詢項目擔任顧問,獻計獻策,先后獲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主持14項),中華科教基金會杰出貢獻獎等多項獎勵。
憶張子儀先生二三事
——深切緬懷著名動物營養學家張子儀院士
3月23日,剛入駐上海隔離酒店,便驚聞97歲的張子儀院士在京與世長辭,噩耗讓疲憊的身心再添新愁。無以言表的悲痛中,往昔與張先生相處的點點滴滴浮現眼前,借此記念,聊以表達我的哀思和尊敬。
與張先生的第一次面對面交流,得益于行業另一位翹楚霍啟光先生的薦引。記得那是2002年7月的一個下午,我作為一個多年飼料配方工作者,當時正在大興實驗基地參與霍先生的“低蛋白日糧配方在雞飼料中的運用”以及“磷酸氫鈣的生物學效價的評定”工作,那時,配方中所需的幾個飼料原料數據資料不足,霍先生立即致電張先生咨詢相關問題,想必兩位先生交情非淺,放下電話,霍先生便帶我直奔張先生家。一進家門,兩位學術大咖便開始熱情交流,張先生笑著對霍先生說:“什么問題能讓你這位在野院士跑到我這里來咨詢?”,并開心地對我說:“小伙子,你知道吧,你身邊這位霍先生功力深厚,學風純正、務實,給生產企業解決不少難題,雖然沒有參與院士評選,但在我看來,他是名符其實地在野院士!”,霍先生接話回復:“哪里,哪里,張先生對飼料行業的發展、宏觀戰略上的指引,那才是高屋建翎,院士之稱,當之無愧!”,并扭頭對我說道:“小肖,你現在配方軟件上所用的《飼料原料數據庫》,便是張先生牽頭的完成的科技成果之一,包括你熟悉的《國產飼料營養成份表》、《豬雞飼料營養價值研究》、《中國飼料原料標準及中國飼料數據庫》,都是張先生主持完成的,沒有這些科研成果作為基礎,我們的動物營養科學是談不上應用和升級的,更不可能構建節約型、友好型畜牧業!”。不知不覺,兩小時很快過去,告別張先生后,在送霍先生回家的路上(我記得那天從肖家河到蘇州橋的那段路非常堵),我便好奇地問霍先生:“張先生的口才和學識怎么這么好?”,霍先生意猶未盡地跟我講:“張先生的父親是前清進士,從小古文功底深厚,青年時期便留學日本。新中國成立后,回國和其他你所知的許振英先生、王和民先生和動物營養界的“三楊”等都對畜牧業界產生重大影響作用!你知道,我們這個學科和別的學科不一樣,它需要教學、科研、生產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巨大效應。你現在所處的是個好時代,要以此為基礎,在科研及生產領域不斷積累、完善和創新!”。兩位長者幽默、機智、務實地學術對話,給我這個微不足道的末學之輩莫大地啟迪和力量。當時我就想,我的聰明才智雖不及二位先生,但是,一定按張先生之叮囑“做企業要踏實、產品要反復實驗和論證后再推行”的宗旨,在畜牧業盡自己所能發一分光和熱。
霍啟光先生(左)與張子儀先生(右)
自2002年結識張先生后,交往便日漸頻繁,受益良多自不言表。時間很快來到2005年3月,初春時節,再次與霍先生一同拜訪張先生,那時,互聯網還不像如今這般普及、發展和方便。兩位老朋友暢談之際,霍先生有感飼料技術和生產工作者,查閱資料不方便,動物營養科技發展推廣緩慢,而且分類較亂等諸多現象,張先生聽完便說:“看來光有陽春白雪是不夠的,還得有下里巴人”。經過3個多小時的暢聊,一個落地的方案產生了,那就是成立《中國飼料技術網》,由霍先生擔任網站主編、張先生自己擔任網站總顧問,并為網站的內容定調,收錄國內外各種會議論文、專家文選、新技術應用與行業熱點動態等方面的文章,涵蓋170余種畜牧行業期刊、資料同步更新、分類詳盡,使用關鍵詞搜索技術,以期做成動態的電子版“飼料技術大全”。網站要體現出:多、快、好、省的特點。兩位老人談完,目光轉向了我,那時的我早已被兩位智者的見識、擔當所折服,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并且熱血沸騰地起身說道:“好主意,康華遠景愿意首次就出資50萬贊助網站!”,就這樣,我便安排人手緊密鑼鼓地籌備網站工作。
2005年12月24日張先生在“中國飼料技術網的現狀和未來”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在2005年12月24日,網站上線的前一天,借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辦公室,霍先生主持并召開了“中國飼料技術網的現狀和未來”的座談會,當時邀請了飼料行業內30余名專家到會,張先生出席并作出重要發言,邀請各位與會專家加入網站“專家庫”,適時給予飼料生產技術工作者答疑解惑。2006年3月17-19日,又是在張先生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飼料技術網和中國飼料數據情報網中心聯合主辦 “2006畜禽飼料配方設計高新技術論壇暨中國飼料科技數據網絡共享平臺建設交流會”,會上,張先生作“中國飼料數據庫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展望”的報告;我記得,為了讓會議更加貼近生產,同時還邀請作報告的嘉賓有盧德勛研究員、王康寧教授、單安山研究員、侯水生研究員、邵彩梅博士等。此會是中國首個畜牧行業研究和教學專家與企業技術總監同臺演講的學術與應用技術交流盛會的嘗試,從那以后,行業上的學術與應用技術交流會越發豐富多樣起來。
門外,早餐的敲門聲,打斷了我的回憶,可是餐盤上的雞蛋,再次將我拉回2008年的一個場景。那天,我興沖沖地提著一箱剛從大興實驗基地產出的首批雞蛋(這批雞蛋用的是霍先生的技術,全程沒有加抗生素、不添加任何化工色素)走進張先生的家。張先生問道:“這是你最近一直用天然植物作飼料原料研究的雞蛋?你從我冰箱里拿出一盒雞蛋來比較一下”,于是我取出他家的某知名品牌雞蛋,我們從外觀色澤,再打開看,先聞氣味,看里面的蛋黃、蛋清粘稠度、蛋殼硬度,再到從煮熟后的色澤和口感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一致認為,我帶的雞蛋各個方面都比他家的品牌雞蛋好,并詢問了飼料成本和飼喂要求,同時,張先生打趣地說道:“你要是在市場上小批量賣,得有個叫得響的品牌,你想好沒?”,我回答說:“想了個,想叫先有蛋,您覺得怎么樣?”,張先生說:“不錯,從佛家角度講,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個因果關系;其實從科研角度上來看,它是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一個過程,而且已經有大量研究科學結論表明是先有蛋”。自那后,張先生為了勉勵我,改吃“先有蛋”,直到2016年,大興實驗基地因政策原因停業。
回首過往,所有的煩惱和悲喜都已過去,中國飼料技術網雖已隨著各種互聯網知識文庫和電子期刊的興起而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贊助運營的10年間,我從未后悔過,因為我知道,網站的社會效益遠大于其產生的經濟利益,兩位先生對畜牧業的熱愛、情懷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我等末學永遠的豐碑和前行的動力!
肖傳明
北京康華遠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3月24日 于上海